close

中華鱉小檔案
科名:鱉科(Trionychidae)
學名:Pelodiscus sinensis ( Wiegmann, 1835)
俗名:鱉、甲魚、王八烏龜、水魚、圓魚、泥龜
食性: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型昆蟲、蝸牛、蚯蚓、蛙類、小型蛇類、魚、蝦、蟹軟體動物等為主食,偶爾也會兼食蔬菜、瓜果等。

物種概述
中華鱉成體頭胸甲長度平均長度約10-20cm,最大可達50cm重量約10kg,體表甲殼顏色因生活環境不同而略有差異,有褐色、深褐色、灰褐色、灰綠、灰黑等。背部是由骨骼構成的甲,中央稍隆起背甲不具任何角質盾片,僅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胸部由骨片和軟骨構成,腹面呈灰白色,四肢粗短有力,爪明顯長有三爪,趾間有蹼擅於游泳,頭小,頭前端有較長的吻突,頸粗長,富有伸縮性,與頸的粗細相仿,可隨時把頭和頸縮進殼體內。鼻孔位於吻突前端,像豬鼻,眼小,瞳孔為圓形,鼓膜不明顯,尾巴尾短且粗。中華鱉大多於夜間覓食,分布範圍非常廣,喜歡在有水域的環境中活動,湖泊、水庫、野塘、水溝等都有牠們的蹤跡。因偏好肉食,再加上兩頜有力的善咬,所以覓食時,可將被咬之獵物完全咬住,並使用前肢上突出的三爪,將其獵物分屍,因此就連小型蛇類,偶爾也是牠們食物之一,除此之外善咬也是自衛的武器。白天通常有上岸進行日光浴的習性。每年的4月及7是繁殖季,雌鱉每年可產卵2-5次卵,每次會產下4-30顆蛋(體型較大者一般有20卵以上),蛋明顯呈圓形,常於鬆軟濕潤的泥沙上挖穴產卵,埋於土中,然後離去,常溫孵化時間約60-70天。

DSC_0362.JPG

_DSC5804.jpg

_DSC5806.jpg

_DSC5817.jpg

_DSC5826.jpg

DSC_0225.JPG

DSC_0244.JPG

DSC_0249.JPG

DSC_0335.JPG

DSC_0338.JPG

DSC_037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2007 的頭像
    wei2007

    自然生活記趣的部落格

    wei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