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盤古蟾蜍小檔案
科名:蟾蜍科(Bufonidae)
學名: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俗名:盤古螿蜍(閩南語)、台灣蟾蜍、癩蝦蟆
食性:偏好體型較大的昆蟲和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台特有種
物種概述
盤古蟾蜍是台灣山區最容易見到的蟾蜍,個體之間的體型差異極大,一般常見的
為6cm-10cm,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最大甚至可達20cm。頭長大於頭寬,吻短而鈍圓,鼓膜小不明顯,身體背部的顏色及花紋變異大,體色有綠褐色、紅褐色、黃褐色或黑褐色,背面皮膚粗糙,身上佈滿大大小小的疣,疣通常大小一致,背部具背中線,眼後還有一對大而突出耳後腺,耳後腺下方有一條黑色縱帶,耳後腺能分泌毒液,當盤古蟾蜍受到驚嚇時,通常會吸入大量氣體,並且將身體鼓起來,以伏地挺身的姿態來加以欺敵,除非是有去擠壓到耳後腺及受到很大的刺激,不然並不會分泌毒液。前肢長,指間無蹼,後肢粗短,趾間有半蹼,因此也擅於於溪流中活動。
適應力強,是台灣蛙類中分布海拔最高、體型最大的種類,分布山區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公尺,於闊葉林、次生林、開墾地、住家附近、濕地、水池、水田、水溝、山區溪流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是少數不會發出鳴叫聲的青蛙,所以在繁殖季節,雄蟾牠們只會聚集在水域附近,並不會有發出鳴叫聲來吸引雌蟾的行為,除非是遇天敵遭蛇類攻擊,或是雄蛙被另一隻雄蛙措抱,才會有發出「勾、勾、勾」的聲音。繁殖期於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2月,卵串呈長條形,卵黑色,常纏繞在溪流水中或績水處的石頭間,一次可產4000顆以上的卵粒。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