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花狹口蛙小檔案
科名:狹口蛙科(Microhylidae)
學名: Kaloula pulchra pulchra(Gray, 1831)
俗名:花狹口蛙、亞洲錦蛙、亞洲錦蛙指名亞種
食性:偏好螞蟻及白蟻,會以小型昆蟲和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外來種
物種概述
花狹口蛙是台灣狹口蛙中體型最大的,外表肥胖,眼突,雄、雌蛙體型相近,體型約5.5-7.6cm,平均體長為7 cm。雄蛙喉部鳴囊處有黑色鬆弛的皮膚,為單一外鳴囊之鳴囊所在,雌蛙則喉部顏色較白。頭型小呈三角形,頭長與頭寬差不多大,吻短,吻端圓,頭部鼓膜不顯,體色變異大,有時鮮明,有時灰暗,背部顏色通常為棕色,背部兩側則較鮮明,背中有一大型如花瓶的深色縱紋斑,中央有一條明顯黑線。皮膚厚且光滑,背上一些圓形顆粒狀疣。指(趾)長,趾端如膨大吸盤,指間無蹼,後肢短而粗大,粗壯有力,因此擅常攀爬。
台灣最早是在2008年的高雄林園、鳳山水庫、林邊一帶被發現,野外已經有生殖族群,目前所知其分布範圍,以南台灣數量最多,而其它縣市也有零星的被發現紀錄。花狹口蛙是英國動物學家J. E. Gray根據採集自中國的標本所命名,其種名的「pulchra」為為「美麗」之意,意指美麗的花紋,因此花狹口蛙是根據外型而命名。蝌蚪期很短,卵24小時內便會孵化小蝌蚪,約20天左右便可完成變態,繁殖期較集中於頻繁雨天的夏季,主要活動與夜間,在大雨後之夜晚,比較容易於暫時性水域中發現牠們的蹤跡,一般都會躲藏於落葉推、泥土及石縫中,擅常攀爬,有時也爬到高處的樹上躲藏。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