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蒙西氏小雨蛙小檔案
科名:狹口蛙科(Microhylidae)
學名:Microhyla heymonsi Vogt, 1911
俗名:黑蒙西氏小雨蛙、小弧斑姬蛙(大陸名稱) 
食性:偏好小型蛛形綱動物,也會以小型昆蟲和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物種概述
黑蒙西氏小雨蛙體型小,體長僅2-2.9cm,算是台灣狹口蛙科中體型最小者,身體略呈三角形,雌蛙體型比雄蛙大,雄蛙體長約2.1cm,雌蛙體長約2.6cm左右,最大體長可達2.95 cm。頭小,頭長與頭寬差不多大,鼓膜不顯,吻端鈍尖,明顯突出於下唇,頭小體寬,體色一般呈淺褐色或灰色,背部顏色變異大,散有細痣粒,具有一條淺黃色背中線,背中線上有一個或兩個深色小的弧形黑斑,黑斑呈“( )”形,所以才會稱之為小弧斑姬蛙。此外臉旁順延至體側有一條很寬的黑棕色斜線紋,如同黑面般,腹面白色,皮膚光滑,四肢背面均有黑橫紋,後肢較粗壯,前肢短,後肢長,趾端有小吸盤,趾間具蹼但不明顯,但擅於跳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咽喉部顏色明顯較深。
經常會與小雨蛙Microhyla fissipes同時出現,所以經常混淆。廣泛分布於台灣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開墾地之稻田、果園、廢棄水池、草澤地及產業道路旁的草叢中都有牠們的蹤跡。鳴聲響亮,春夏雨季常出現在草叢、落葉、石縫或積水處鳴叫,鳴叫生低沉而慢,鳴聲頻率比小雨蛙高,但鳴聲為不連續3聲,常1-2聲後,間隙一些時間才會再鳴。黑蒙西氏小雨蛙是德國學者Theodor Vogt於1911年根據採集自台灣的標本所命名,黑蒙西氏小雨蛙種名Heymonsi指的是人名,所以是根據人名命名。繁殖季節甚長,每年的4-9月均可見到卵羣,旺季集中在在5-6月。卵產於靜水域中,卵羣數量約200-300粒左右,每年可產卵1-2次。

003.jpg

005.jpg

006.jpg

007.jpg

008.jpg

009.jpg

010.jpg

011.jpg

DSC_000073.JPG

DSC_0081.jpg

DSC_1698.jpg

DSC_1701.jpg

DSC_1702.jpg

DSC_1756.jpg

002.jpg

DSC_3213.JPG

DSC_3223.JPG

DSC_326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2007 的頭像
    wei2007

    自然生活記趣的部落格

    wei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