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眶蟾蜍小檔案
科名:蟾蜍科(Bufonidae) 
學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俗名:黑眶螿蜍(閩南語)、癩蝦蟆(大陸名稱)
食性:偏好體型較大的昆蟲和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物種概述
黑眶蟾蜍是台灣平地中最容易見到的蟾蜍,個體之間的體型差異不大,一般常見的為6cm-8cm,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最大甚至可達11cm。頭寬大於頭長,吻短,鼓膜大而明顯,頭部兩側有如黑眶的黑色隆起的骨質稜而得其名,黑眶從吻端經上眼臉直到鼓膜上方,眼後還有一對大而突出耳後腺,耳後腺能分泌毒液耳後腺上長呈橢圓形,通常除非是受極大刺激或遭遇天敵攻擊時才會分泌毒液來自保。背面皮膚粗糙,身上佈滿大大小小的疣,疣通常大小不一致,有的疣通常顏色較深呈黑色,體色呈褐色、灰黑色或黑色,腹面褐色,常有黑色斑。前肢無蹼,後肢半蹼。趾端一般為黑色,而剛脫完皮的個體,趾端顏色則會是灰白色。
主要分佈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廣泛棲息於住宅附近、農林、草澤、稻田、公園、空地、校園、溝渠等地方等開墾地出沒,夜間喜歡於路燈下活動
捕食趨光的昆蟲,整年皆可見。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黑眶蟾蜍會分泌毒液,有毒所以不可以摸,不過雖然全身長滿大大小小的疣,如肉瘤般看起來很醜、很噁心,但是你若仔細觀察,其實一點也不可怕,除非刻意去擠壓牠突出耳後腺,才會施放出白色毒液。繁殖季節相當長,但多是以春夏兩季為主,每年的2月開始,雄蟾便會在岸邊淺水草叢裡或浮在水面的植物上鳴叫來吸引雌蟾,雌蟾每次產卵數千顆,卵串從雌蟾的泄殖腔孔排出來,長度可長達近10公尺左右。黑眶蟾蜍是是根據外型命名,德國籍自然學者J. G. Schneider於1799年根據採集自印度的標本命名,種名中的拉丁文「melanostictus」指的是黑色皮膚上的斑點或突刺。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i2007 的頭像
    wei2007

    自然生活記趣的部落格

    wei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