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蛙小檔案
科名:狹口蛙科(Microhylidae)
學名: Microhyla fissipes Boulenger, 1884
俗名:小雨蛙、飾紋姬蛙(大陸名稱)、小姬蛙
食性: 主食為螞蟻及白蟻,也會以小型昆蟲和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物種概述
小雨蛙屬於小型蛙類,身體略呈三角形,雌蛙體型與雄蛙差不多大,體長僅2-3 cm,雄蛙體長約2.5cm,雌蛙體長約2.6cm左右,台灣東部,雄蛙體型會比較大,最大可達3 cm。頭小,頭長與頭寬差不多大,鼓膜不顯,吻端鈍尖,明顯突出於下唇,體色一般呈灰色、黃棕色及灰棕色黑,背部有大塊縱向的美麗的深色花紋,花紋顏色及形狀多變化而醒目,極為漂亮,所以根據外型才會有飾紋姬蛙的稱呼。體表滿布小型疣粒,腹面白色皮膚光滑。部分個體背中線會比較明顯。四肢背面均有黑橫紋,後肢較粗壯,前肢短,後肢長,趾端具吸盤,趾間具微蹼,擅於跳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咽喉部明顯較黑又鬆弛,鳴聲響亮,鳴叫時常會把鳴囊鼓氣的特別大,幾乎會比身體還要大。
小雨蛙是比利時-英國的動物學家Boulenger,於1884年根據採集自台灣台南的標本而命名。廣泛分布於台灣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開墾地之稻田、果園、廢棄水池、草澤地及產業道路旁的草叢中都有牠們的蹤跡。因體型小,所以躲藏容易,喜歡躲在植物體的草根、落葉、石頭縫中或土縫中下鳴叫,雖然不容易觀察,但鳴叫聲卻十分響亮。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暴雨之後常會大量聚集,常於暴雨後積水處產卵,卵粒非常小,約只有0.8cm,每隻雌蛙平均約可產下200-300粒左右的卵,卵會漂浮在水面上,並會黏在水中之值物體上,卵24小時內便會孵化成小蝌蚪,約20-30天左右便可完成變態。